曾经草原 >> 首页 - 曾经草原网站村欢迎您!!! - - - - - - - - - 呼德格网站系统 V1.02版
《  》
如何发挥牧民在牧区生态保护中的主力军作用?
[日期:2006-3-23 14:46:07]
[字体: ]
                                                                              哈斯   

                            “草原之友”民间环保协会   hascimeg@163.com 
摘要 

本文中总结了几次草原地区调查和长时间以来与牧民接触当中的经验,认为草原生态保护工作中牧民是主力军,地方政府和其他的民间环保组织应起到支持,帮助,引导牧民的辅助作用。草原生态退化的社会深刻原因主要是农耕文化取代草原文化、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外来人口的增多等等。草原生态的退化正是因为草原文化的消亡引起的,因此恢复草原文化,发挥掌握有这个文化的牧民的主力军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草原生态保护中我们注重软件建设,疏通牧区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同时应该注重信息流通等硬件建设。
 


关键词:草原生态   草原文化  牧民  主力军 

一、草原生态退化的深层原因 

现在专家们经常提的草原退化的表面原因中有:开垦、过度放牧、挖药材、开矿、工业开发等等多种原因,总之都是人为导致的。既然都是人为导致的,肯定与草原生态背后的草原社会有关系。社会原因是草原退化的深层原因,也是主要原因。

1.1 开垦的社会背景和导致的其他问题

内蒙古草原的大量开垦是从清代末期开始的。建国前开垦的范围主要集中在哲理木、昭乌达、兴安盟等东部盟区。随着开垦和大量农耕人口的移入,可放牧的草场逐渐减少,开始定居。这些早期开垦地区的人口压力空前增大,随之蒙古高原上最肥美的草原---科尔沁草原变成了科尔沁沙地。

建国以后,开垦草原的趋势进一步恶化,六十年代的大开荒已经触及到了乌珠穆沁等草原最内部的地区。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慢慢认识到草原不可开垦的生态学道理,开始制止开垦,可是为时已晚。已经大面积的草场被开垦,而且开垦的都是湿地。因为开垦,湿地失去了保护水的生态作用,水资源大量丢失,随之草原开始大面积沙化。1985年《草原法》出台后明确规定草原上禁止开垦,但是依然还有很多偷开者,1985-1996年内蒙古东部草原新增加开垦草原面积达1456万亩(中科院综考会‘草地开垦遥感调查’1997年12月11日)

开垦会破坏湿地;抽地下水浇田,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表的湖泊和河流干枯;春天干旱又风大的时候很容易吹走已掀开的地皮,然后耕地变成遗弃的荒地;随着耕地对水资源的破坏和过多的索取导致周围没有开垦的草场也因缺水而退化。开垦十亩地,影响到周围的一百亩。内蒙的很多地区都是这样被破坏的。

开垦导致的一个问题是人口的猛增。对于生态脆弱,水资源严重缺少,养育能力有限的内蒙古草原来说人口是一个非常大的压力。人口的增多导致了进一步的开垦,为了生存,人们无禁止地索取草原的资源,使得草原千疮百孔。

外来人口的涌入同时带进去了外来文化。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之间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冲突。因为人口的优势,外来文化占领了领导地位,使得适合草原地区的游牧文化丧失保护草原的功能,慢慢消亡。用农耕文化的思想去管理草原,开发草原,没有借鉴本土文化,更没有学习。这是草原退化的最主要的深层原因。

随着外来文化的日益增长,本土文化被扭曲,没有机会正常发展。现在游牧文化几乎变成了电视上演的和书籍里写的死文化。这种文化势力的消弱使原土著牧民也丧失了很多适应草原生活的本领,也无法传承下来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管理草原的技巧。从九十年代开始这种侵蚀已经渗透到了草原最深处的乌珠穆沁和巴尔虎草原。

这种农耕文化的统治导致了文化和生态之间的矛盾,就是社会和自然之间的矛盾。

1.2 过度放牧的社会背景和导致的其他问题

现在说起草原沙化,就会把帽子扣在过度放牧上。很多人从来没有去过草原,更不懂草原,可是他们确信草原是因为过度放牧而退化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我们也承认过度放牧的存在,可是过度放牧并不是草原退化的原因,而是草原退化的结果。

首先来分析导致过度放牧的原因。主要原因:一是草场面积的减少,二是草原的退化。因为人口的增多草场日益减少,还有大量草场已经被非法占用。这样原本足够用于放牧的草场已经远远不够了。草原退化以后已经无法养育退化前所能养育的人口和牲畜。草原的羊单位的亩数一直在增长,刚开始是5亩地1只羊,后来12亩,再后来二十多亩,现在有的地方已经达到36亩地一只羊。

除了这两个主要原因之外,政策的引导,国民理念的变化等也成了牧民增加存栏量的催化剂。

过度放牧导致了什么问题?政府开始执行严格的以草定畜、围封转移、生态移民等政策。牧民不得不卖掉大部分的牲畜,经济收入逐年减少,有的牧户变得赤贫。国内很多专家和领导人都认为过牧是草原退化的首要原因,甚至有人提出了永久性禁牧的口号。禁牧以后草原上干什么?锡林郭勒盟一些主要领导人的想法是发展工业。可是工业会带来更严重的破坏。牧民并不是过牧的创造者,而是过牧的受害者。生态破坏导致了过牧,人们为了治理过牧采取了进一步破坏草原的措施。生态进入了下一个恶性循环。

1.3 开矿和工业开发

改革开放以后内蒙一直在小范围内发展工业,在农业区或者城镇附近发展工业。因为工业需要大量的电和水,也要求交通方便,所以到九十年代为止工业一直没有开发到内部牧区。九十年代以后草原上掀开了工业革命。简单地说,这个工业革命开始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国家政策的鼓励和引导。国家政策鼓励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发工业,而且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状态的标准是GDP。若一个地区想快速增长他们的GDP,最好的途径就是工业开发,经济增长速度快又大。二是东北工业基地等老工业基地的接近瘫痪刺激了内蒙古,东北工业基地如果想维持下去需要大量的资源和电力。还有就是内地部分污染严重的化工厂被当地驱逐出来,蒙骗不懂化工业的内蒙官员,转移到了内蒙地区。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也是内蒙古某些官员利用的理由之一。

如果说开垦的草场可以几年内有效地恢复的话因为开矿或者化工厂而受到污染和破坏的草原用几百年也说不定能恢复。开垦也罢、过牧也罢、挖药材或者车辆增多也罢,都是破坏了草原的表面,可是工业污染会渗透到草原的骨子里。工业会污染地下水系统,同时破坏地质,因此生存在这个土地上的所有生命受到影响。这种污染不知道需要多少年才能净化。治理这种破坏,投入多少资金都没有用,人类的努力往往显得微不足道,而只能依靠大自然的净化能力。大自然的净化能力的大小由水资源充足与否来决定,南方那样水资源充足的地区大自然的净化能力强,可是内蒙古这样生活用水都紧张的地区就很难说了。

草原深处的工业污染刚刚开始,据我们统计,光东乌旗这样草原的最深处就有五六个非法化工厂,这些化工厂的污水通过地下水影响整个地区。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为草原上的工业革命刚刚开始,所以我们现在还看不出来恶果。有一位先驱者说过一句很简单的道理:大自然的反映不可能那么快,并不是你今天污染,明天植被就退化,后天整个变成沙漠。不过在工业污染巨大的毒性之下这个周期不会很长,过几年以后这些厂子因为缺水而倒闭,草原也因为污染而死去。

如果说开垦打伤了草原,那工业污染是一个拳头下来把草原给打死了。

1.4 挖药材等其他人为破坏

    相对于开垦、工业污染等大型破坏来说,这种破坏的影响并不很大,但小规模里他们已经造成了沙漠化。挖药材、机动车辆的乱窜、乱采砂和采石等等个人行为导致的破坏也起到了推波逐浪的作用。

1.5 小结

总结起来,草原生态的退化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1、在草原地区农耕文化取代了草原文化,草原文化濒临消亡;用农耕文化的思想去管理和开发草原而导致了草原的退化。

2、发展理念的单一化、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等等政策误导也是草原地区退化的一个原因。

3、外来人口的猛增增加了草原的压力,不懂草原的外来人口无禁止地索取资源导致了草原一步一步退化下去。

  

二、草原文化在牧区生态保护中独一无二的地位 

草原文化,以游牧文化为核心的适合草原地区的人文环境。草原文化尊重自然,爱护自然,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草原文化中,生产方式是适合干旱草原地区的游牧方式;生活习惯是极为节约型的生活;人们的传统宗教和理念中崇拜上圣天和大地;人们日常的感情中家乡的山和水与父母一样重要。在长期的生活中草原人民已经积累了适合草原生态生存下去的很多经验和技巧。草原人整天接触大自然,投入的感情和智慧最多,因此他们也最懂得草原,最会利用草原。草原人对草原的依赖性也最强。

几千年以来的生活中生态和人们共同选择了这样的生产方式和这样的文化。这是通过长时间的筛选后稳定下来的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和谐结合。这种和谐结合方式在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互动作用中统治着人类社会,大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逐步得到了完善。

草原文化是一个开放性的文化,容易吸收外来的新知识,也容易接受外来的人群。草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主的改变是可以的,可是不能推翻草原文化用其他的文化思想来管理草原。这样,大自然和人类社会这两个对持着得到平衡的双方必定因为互相不适合而失去平衡。最终结果是生态退化,社会贫穷!

草原文化不仅包括草原生态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还要包括蒙古族人民的特殊文化思维,历史,语言,生活习俗,感情世界等等多方面。引进世界上其他发达地区草原管理模式并不一定适合内蒙古。

三、牧民在草原生态保护中的主力军作用 

草原文化是草原生态的灵魂,掌握着这个智慧的人群是当地牧民。牧民是保护草原生态的主力军。

如果生态恶化,首先牧民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失。牧民从事的都是自然放牧式的牧业经济。这种牧业经济完全依赖于大自然。这种经济方式几乎没有资金投入,人力投入不大,依靠大自然的养育来维持生存。

生态恶化同时会伤害牧民的感情。草原人认为家乡和父母同样重要,牧民对家乡的责任感很强,对家乡的感情也很深。我们在环保中一定要看到这一点,让牧民去当环保的主力军是唯一可以做好草原环保工作的途径。

最懂得草原的人在哪里?当然在草原上,而不在科研院所。不管个人经验也好,或者传统理念也好,使得牧民成为了最懂得草原的人。蒙古人历来的生产方式是适合草原地区的牧业经济。几千年以来蒙古人已经收集了很多适合草原的经验和教训。只要合理开发这些智慧资源才能找到保护草原的路径。我们的专家应该向牧民学习而不是牧民低声下气地向专家学习。只有牧民是草原的主人,也是草原的保护者。

最爱草原的人在哪里?当然也在草原上,而不在知识分子里或者环保志愿者中。对于牧人来说草原就是他们的母亲,对于草原来说牧人也是她的儿子。

最依赖草原的人在哪里?还在草原上,而不在那些追求GDP的政府官员或者外来的淘金者。只有牧民世世代代,永远守在草原上。这辈人不会离开草原,下一辈的也不会,甚至好几辈的人都会生活在同一个山脚下。牧民对草原的依赖性最大。

这样一群最懂得草原、最爱草原、最依赖草原的人理所当然地应该是草原生态保护的主力军。

四、如何发挥牧民在草原生态保护中的主力军作用? 

有人会问到,既然牧民如此热爱自己的家乡,为什么草原生态被破坏到如此的程度?难道他们没什么所作所为吗?

4.1 牧民生态保护主力军的地位被取缔

至于草原生态退化的原因,以上已经简单地分析过。从中看,牧民不是草原生态的破坏者,而是生态退化的受害者。再说,牧民现在虽然非常清楚草原退化的情况,可是无能为力。其中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草原地区法律的不健全。牧民自己不懂法,地方政府执法也经常发生不公正的问题。牧民眼看着破坏行为,可是不知道如何制止。二是草原地区地方政府对生态保护方面往往和牧民作对。牧民对草原的认识和感情跟政府官员不一样,当发生矛盾的时候政府官员经常拿权压人。三是,草原地区很偏僻,信息流通不了,牧民得不到及时的、有用的信息。因为以上一些原因,牧民眼看着很多破坏行为都无能为力。

内蒙古地区搞生态保护也已经搞了二十来年,可是越保护越恶化。为什么?因为生态保护中没有发挥牧民主力军的作用,多数都是地方政府单方面的行为强加给牧民的。

4.2 如何发挥牧民生态保护中主力军的作用?

首先让牧民建立起来自信。通过交流,送信息到牧护,培训等途径让牧民认识自己在生态保护方面的优势,引发他们的积极性。牧民传承下来的牧业经济经验和与草原生态和平共处的知识是草原生态保护中可以依靠的主要智慧库。我们在牧区生态保护中不能盲目地引进内地的或者国外的经验。而应该去开发牧民所拥有的那些智慧。

其次,健全牧区的法制制度。当遇到利益冲突的时候应当用法律手段公平解决。这样才能保证生态的有效保护。

三,地方政府应该重新认识生态的重要性,摆正对生态的态度,大力支持牧民。以牧民为中心和主要力量,地方政府扶助牧民完成“草原生态恢复”这个伟业!

四,各民间环保协会应该协助牧民和地方政府搜集信息,做好信息流通的工作。适当地引导牧民的环保协会,帮助解决疑难问题。外地的环保组织应该成为牧区和外界之间的桥梁。

五、草原生态保护工作必须注意的几点问题 

5.1 理顺草原地区的一些关系

5.1.1 发展和保护之间的关系 

我们不能单一追求发展或者保护一方,一定要把这两个结合起来。这样说来发展和保护的度和方法是最重要的。 

我们要正确认识发展是什么。发展,如何才是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发展的标准是什么?对于牧区发展来说这些都没有一个先例,也没有标准。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制定一个标准,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那我们可以拿来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和标准吗?不能,因为我们发展的最基本的基础---草原生态和经济基础与其他地区不一样。为了达到其他地区发展的程度我们推翻老的经济模式,破坏传统的人与生态的关系,这样做其实很危险。谁都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会怎么样。怎么发展才是正确的?这是一个大的问题,关系到经济学、哲学、生态学、民族学、文化学的各个领域。也关系整个牧区的生态、人群、社会,甚至都关系到国家的利益。 

我们的观点是:发展的时候我们先认识好我们的基础,认识好了基础以后在这个基础上谋求稳定、可持续的、利民利国的发展。所谓的基础里包括生态基础、经济基础和人文基础等三个方面。忽略任何一个都会出问题。 

生态基础,我们先得要认识好草原生态,而且只有内蒙古才有的干旱草原生态。干旱草原生态主要的特点就是缺水和地皮薄,正因为这个特点土地不能长时间地重复利用。所以,牧区发展各行各业首先考虑到的应该是节约用水的问题。其次尽量少动土,说白了就是尽量不要做一些掀开地皮的事情。生态是一切的基础,一个地区的生态决定这个地区的发展模式。我们讨论发展,绝对不能离开生态来说话。 

经济基础,基于生态基础形成了特殊的经济基础。这是用千百年才稳定下来的经济运作方式。我们不能单一地谋求经济增长速度而忽略我们的经济基础。牧区有一个特点就是GDP并不高,但是人们生活比较富裕。GDP不高,这并不说明这个地区贫穷。官员们盲目地追求GDP和政绩,不考虑长远的发展,这造成了发展和生态之间的矛盾。发展这个概念很复杂,城市化并不一定是发展,工业化也并不一定是发展,农业化更不是发展。那什么是发展?适合本地区的适度的发展才是发展。先破坏,后治理,这是一个必定的过程吗?不是,这是一条弯路,我们何必一定要走这个弯路呢?蒙古牧民传统生活方式是游牧,生活很简单,就是一些简单的家具,连房子都可以拆开了背着走。现在我们既要求住砖瓦房,又要求过着现代人的生活。所谓的现代化并不一定就是改变过去的状态和盲目地学习别人的模式,每一个地区都可以有自己特殊的现代化。 

人文基础:内蒙古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到一点,内蒙古是民族地区。这里还生活着很多蒙古族人民,特别是锡林郭勒这个盟。一个地区的人文环境是基于她的生态环境和历史演变来形成的,不能轻易地去改变。正如以上所说,因为草原地区的人文环境被破坏了,所以生态才受到破坏。所以人文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非常重要,我们提倡发展的时候绝对不能离开这个人文环境。 

谋求发展的时候如果充分认识到了这些基础,充分尊重这些基础的话,发展和保护就不会发生冲突。 

同样,我们也不能光说保护而逃避发展。发展是大的趋势,所以不能完全抵制发展。现在自然保护区基本等于无人区。可是无人区并不一定就能够保护好生态。哪一些地区可以有人,哪一些地区不能有人,这是大自然选择的事情,只有大自然才有那个能耐,不是我们人类可以决定的。把自然保护区人为地变成无人区也是一个极端。当从自然保护区中迁出来的人集中到其他地区的时候对其他地区形成压力,发生新的破坏。从贺兰山迁出来的7千多牧民现在都集中在附近的地方从事农业;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将要迁出4万多人,这些人不可能全部进城,那他们干什么?会不会集中到某一个地区造成新的破坏?保护来保护去最后我们就剩下那几个面积及其有限的自然保护区,周围全是大沙漠。自然保护区里有人,并不一定肯定要破坏,并不是每个人都是破坏者。所以,提起保护的时候我们还得从多方面考虑,不能单一化。 

5.1.2 几个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利益群体有三方,一个是以牧民为核心的广大群众;一个是政府;一个是外来的开发者。 

牧区一个特殊的情况是,开发者中几乎没有一个当地人,而全是外来者。这样一来就出现了重重的矛盾。外来者只会考虑个人的经济利益,不会考虑这个地区的长远发展,他们只是淘金者。因此外来者和土著居民之间常常发生利益冲突,我们可利用的资源是常数,如果我要的多了一点,你得到的肯定少了。当外来者和当地人之间发生利益冲突的时候政府应该出面调解。可是现在地方政府往往以另一个利益群体的身份出现。很多开发项目都关系到政府的利益,包括个人贪污的利益和政府财政收入。这时候政府这个利益群体往往和外来者站在同一个战线上,做对牧民。 

如果想做好牧区的环保工作,首先要疏通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保护土著农牧民的利益为核心,限制外来者,让政府回到正确的位置上。人民政府为人民,人民政府是人民的公仆,因此政府起的作用就是管理和监督。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谋求利益的活动当中。为了保证地方财政的正常运行,各方应该缴纳一定额的税,这也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5.2 牧区生态保护中软件建设问题 

    这里所谓的软件就是人的认识和观点问题。草原生态保护当中,建立正确的思想导向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一直在错误的认识和观点(用农耕思想管理和开发牧区)的引导之下破坏了大量草原,那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摆正我们的观点了。 

对于牧民来说,重新建设传承下来的草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还得要提醒一句,一说文化建设人们就会想到歌舞或者民俗旅游。生态保护不需要歌舞,也不需要旅游。而需要挖掘牧民生活中的生态知识,让他们找回来适应草原地区的完整的意识环节。建设好牧民的生态意识后应该增加一些现代的新兴知识,从根本上改变他们一些老套的认识,比如说法律意识、信息意识等。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应该重新认识生态,改变唯独追求经济利益的错误观点。 

过牧不是草原退化的原因,而是草原退化的结果。然后我们做环保工作的时候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以项目来限制牧区生态保护工作。生态保护不只是一代人或者几代人的事业,更不是一两个项目能够解决的事情。我们这个时代处在草原生态最有危机的时刻,我们所面对的不只是保护,还有治理和恢复的问题。我们应该做好长远的心理准备,做好长久的打算。我们是开拓者,为后来者要铺好路。其三,我们应该寻找破坏源,制止破坏源,这样才能避免下一步的退化。内蒙古二十年来的生态保护中没有切除那个恶性肿瘤,病人能治好吗?从根源上治理才是真正的治理。有些环保协会和地方政府的做法是今天种点树,明天种点草,后天又围封一块儿地,这些都是表面工作。并不是说这些表面工作没有用,而是,如果破坏源没有治理好的情况下表面上投入什么都没用。正如对着得了癌症的人下皮肤药一样荒唐。 

以牧民为核心,以政府和环保组织为扶手,建立起来草原生态保护的三方合作网络。 

5.3  牧区生态保护中的硬件建设问题 

现在为了保护生态而所建设起来的硬件有:机井、人工配种点、人工种草种树点、资料基地等机械化建设;还有就是围封转移、圈养、轮牧等政策性的改变。这些硬件建设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时间和技术,可是没有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这些对环保也许没有好的作用,而且对改变当地人的意识形态,没有起到作用,没能够让他们主动去保护生态。如果想让土著牧民自主保护生态我们应该从另一面投入资金,建设其他一些有必要的硬件。 

我们的观点是:为了建设草原地区生态保护三合网络,首先得建设信息流通环节。其中草原之友尝试开展的信息站是一个比较适合牧区的流通信息的桥梁。若想让一个人主动地去做一种事情,就得先让他武装好脑袋。这是一个很普遍的道理。因此我们应该投入资金建立牧区的信息流通工作站。这个工作中包括各种信息的直接收集和发放,这样可以建立牧区和外界之间的桥梁。有人会问,我们的社会发展到这个水平了,难道还有人需要这种初级的设备吗?是,太需要了。正如以上所说,牧民不懂法,需要普法。其实除了法律以外牧民需要很多外界的信息。我曾经问过一个旅游局的局长,你们引进的西门塔尔牛是从哪里来的?他说不知道。这位参加改良牛种工作的政府官员自己都不知道这些“优良”品种的牛从哪里来的,牧民能知道吗?如果我们自己是牧民,这样不知情的情况下能保证它的性能吗?说起信息流通,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语言障碍。牧民家里都有电视,也有收音机,可是他们基本上不看很多节目,多数都是因为看不懂。还有一个问题,现在互联网上的信息比电视和广播上的多得多,更及时,可是牧民无法上网查看这些信息。就算能上网也罢,也是同样的障碍,看不懂。因此我们主动去引导牧民,给牧民提供方便,让他们吸收有用的知识,自己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做比起给他们扶贫或者围封转移好得多。 

建立信息流通站的同时我们还需要组织人员进行各方面的培训。比如计算机应用技术、法律、生态知识、国内和国外个地区的发展趋势的解说等等。这其实属于民间教育活动。 

这是一个新的尝试,所以需要实践中积累经验,一步一步探索更佳的方法。几次牧区调查中牧民共同的反应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他们连西部大开发是什么都不知道,他们都说,我们得不到及时的信息,与世隔绝。我自己是从互联网开始进入环保行列的,所以我相信人们从互联网上可以得到很多有用的东西。 

在牧区建立信息站,有几个主要问题,一个是硬件设备,二是人员培训,三是各种语言之间的翻译。这里需要投入资金,需要投入时间和技术。资金只能解决初步的基础建设问题,从长久角度来看的话更需要投入时间和技术(包括管理、翻译、硬件技术等)。 

六、总结 

    生态保护是长久的工作,也是公众性的工作。长久地坚持下去和让更多的公众参与进来是必定的一条路。对于草原地区来说,掌握着草原生态特性的牧民是生态保护主力军。草原生态保护中一定要发挥好牧民的主力军作用。政府和其他地区环保组织的任务是支持、帮助、引导牧民,各方携手共进! 

  

作者简介:哈斯,内蒙古人,2002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2003年开始接触生态保护事业,2004年年底开始参与草原生态保护工作。参与建立“草原之友”民间环保协会,主要工作人员之一。
 
阅读:4487次  【 复制 】 【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