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草原 >> 首页 - 曾经草原网站村欢迎您!!! - - - - - - - - - 呼德格网站系统 V1.02版
《  》
中国土地的沙漠化
[日期:2006-11-9 23:47:39]
[字体: ]

转自-《人民日报》 (2003年04月04日第十四版)
景爱:不能再走“人造沙漠”的老路
http://www.people.com.cn/GB/huanbao/57/20030404/962702.html


    ●我国有12大沙漠,其中有8个是“人造沙漠”。

    ●内蒙古自秦汉到1958年“大跃进”不断开垦草原,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人造沙漠”。

    ●千万不要失掉内蒙古草原这块绿色屏障。

    景爱: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理事。1973年始,在从事考古研究的同时涉足沙漠研究,多次深入北方沙漠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著有《中国北方沙漠化的原因与对策》、《沙漠考古》、《警报:北京沙尘暴》等。

    沙漠是地质时期自然形成,主要出现于第四纪更新世。在进入历史时期以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原先没有沙漠的地方,也出现了大范围的流沙堆积,这个过程被称作土地沙漠化。沙漠化的最终结果,便是“人造沙漠”。“人造沙漠”是中国科学院前副院长竺可桢提出来的,已被科学界所广泛采用。

    我国有12大沙漠,其中“人造沙漠”有8个。内蒙古境内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等8大沙漠。内蒙古的8大沙漠中,只有巴丹吉林是在地质时期形成的,其它的都是“人造沙漠”。因此,内蒙古是“人造沙漠”最多的省区。

    内蒙古“人造沙漠”特别多,既有自然的原因,又有社会的原因,人类活动是造成沙漠化不断加剧的主要原因。从地质构造来说,内蒙古地下多第四代湖相沉积物,有丰富的沙源,地表土层比较薄;从气候条件来说,内蒙古干旱少雨,大部分属于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冬春季节多大风。自然条件决定了这里适于放牧,不适于农耕。在草场上开荒耕种,不仅造成了草场的破坏,也造成了地表土层的破坏,使地下的伏沙出露,在大风的作用下会出现流沙扩散,形成流动沙丘。

    内蒙古的草原垦荒出现很早,自秦汉时代就不断在北方草原地区驻军戍边,让士兵就地垦种,自给口粮。从秦汉以来到清代,一直没有间断。草原垦荒虽曾取得了一定的粮食,巩固了边防,但是垦后都变成了“人造沙漠”。

    黑河下游的居延绿洲,是从西汉时代开始垦荒的,中经唐代、西夏、元代,绿洲的垦荒一直在扩大,被称作居延垦区。自明朝初年居延垦区被废弃以后,整个居延垦区都沦为沙漠戈壁,成为巴丹吉林沙漠的一部分。类似的现象,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也可以看到。

    到了20世纪后半叶,内蒙古草原沙漠化进一步加剧,这是由两次草原大开荒造成的。1958年“大跃进”中,内蒙古提出了要实现饲料、粮食、蔬菜三自给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粮食、蔬菜的自给,就必须开荒种地。没过多久,在“文化大革命”中更片面搞“以粮为纲”。这两次草原大开荒所造成的后果更加严重,加剧了草原沙漠化。

    呼伦贝尔草原曾经是我国最好的天然草原之一,在1958年以前只有零星的耕种。1958年—1962年共开荒20万公顷,占全国开荒总面积的8.6%。垦荒地区原是最肥沃的草场,然而两三年以后,最肥沃的草场却伏沙出露,形成流动沙丘,并将附近的草场掩埋。

    内蒙古草原沙漠化的过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即沙漠化主要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既然如此,我们就必须减少对草原的破坏,备加爱护草原。应当坚决地“退耕还林还草”,杜绝一切草原开荒,减少危害草原的生产活动。然而从一些情况来看,保护草原并非一帆风顺,在有些地方破坏草原的现象屡有发生。

    锡林郭勒草原上的东乌珠穆沁旗东部的乌拉盖河流域,水草丰美,在历史上是蒙古马的原产地。然而在这最肥美的草场上,却出现了一个以开荒垦种为重点的“经济开发区”。不管是什么人,只要交上一笔租金,便可以租到一片草场去开荒种地。于是,乌拉盖草场一天比一天在减少,而耕地却一天比一天在增多。

    凡此种种,都表明保护内蒙古草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草场开荒,与“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相违背,开办有污染的小厂矿,更应值得注意。内蒙古的资源优势是草场和牲畜,如果要引资办厂,最好兴办对畜产品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的企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内蒙古草原本是我国北方的绿色屏障,如果它从北方的大地上消失了,那么,沙尘暴就会加剧,整个华北平原都会遭受沙尘暴的袭击。因此,保护内蒙古草原,就是保证国家的生态安全。

    《人民日报》 (2003年04月04日第十四版)

转自-马来西亚《星洲日报》2001年5月29日 副刊整版报道:
    
中国土地的沙漠化   -沈孝辉

    中国的沙漠、沙漠化及风沙化土地的分布范围非常广,最主要分布在北纬35 - 50度之间的内陆盆地及高原上,形成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东西长4千500公里,南北宽600公里的沙漠带。这些土地的总面积为17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7.85%,其中沙漠面积48万平方公里;戈壁面积70万平方公里;风蚀残丘面积3万平方公里;沙漠化土地面积40万平方公里;风沙化土地面积5万平方公里。

  中国在10世纪以前造成的沙漠化土地,占全
部沙漠化土地的14.3%;11 - 19世纪占23.3%;20世纪以来则增为62.4%。而20世纪下半叶,土地沙漠化更呈空前加速的局面,50 - 60年代每年沙漠化土地扩展1千560平方公里,70 - 8-年代每年沙漠化土地扩展至2千100平方公里,90年代每年沙漠化土地又增至2千460平方公里,已相当於每年丧失一个中等县面积土地的生产力。每年因风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

恶性循环  周而复始
后人复哀后人
不同时代写就的历史,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人类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落入相似的命运。
黄河大曲折西部的乌兰布和沙漠的历史同样令人感到似曾相识。
                                                      沙化 . 沙祸 ——沈孝辉

        秦汉以前,乌兰布和原是匈奴人生活的牧场,汉武帝将匈奴驱逐到阴山以北,设立了朔方郡,下辖十个县,从内地迁移的军民便在此屯垦耕种。凭借籍黄河水资源之便,粮食产量一度很高。西汉末年,受战乱影响,垦区开始衰落,大量农田废弃,失去灌溉的土地风蚀加剧,就地起沙。到10世纪时,流沙堆积深厚,乌兰布和草原终于变成了乌兰布和沙漠。
    1950年以后,大规模的垦荒耕种卷土重来,在乌兰布和沙漠的北部先后建起了5个农场,大量沙生植物被铲除,固定及半固定沙丘转变为流动沙丘。流沙埋没了渠道、道路、民房,步步逼近
黄河,造成黄河西岸公路被沙漠掩埋而废弃,磴口县城因此被迫北迁。如今磴口县只有人口9万6千,尚不及西汉时期该地居民(约21万人)的一半。与乌兰布和沙漠毗邻的腾格里沙漠虽不是人为造成的,但这个沙漠的扩张仍然是人类不当的社会经济活动所致。腾格里沙漠的东南部邻接宁夏中卫县的沙坡头。沙坡头北山上的岩画最能反映古代当地的生态环境,岩画内容广泛,有河流、湖泊、花草、树木等自然景物和驯鹿、马骆驼、虎、熊、狼、野猪、雉、鹰、雕等等飞禽走兽。这些正是当初沙坡头一带美好的大自然写照,与今日的沙坡头有天壤之别。(未完)

治沙还需治人

      这种经历漫长历史年代平稳发展的沙漠化曲线,到了中世纪开始攀升,而到了现代突然直线上升,与中国人口发展的曲线完全吻合。如果说,中国人口发展的颠峰要到2030年之后才能到来,之后再逐渐回落,是否意味着中国沙漠化的扩展也要在此人口的的零增长到来时才能相应停止和回落呢?

据统计,中国现代的沙漠化土地,仅有5.5%是完全由风力吹动沙丘前移所造成的,而其余则全是因樵采砍挖、过度放牧、农垦开发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人为因素所引起的。由此可见,“治沙”先要“治人”。要运用适当的法规、政策和行政管理等措施,约束和改变人们不当的开发行为,制止人为的生态破坏,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

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恢复的前提下,才能摸索出一条永续发展之路。近几年来,中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与决心以及所采取的措施,都是前所未有的。近3年来,用於生态建设的资金高达270亿人民币,如此规模的投入也是历史上空前的。特别是当前的一系列的措施,包括保护天然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封山禁牧、禁止滥采野生固沙植物、加快西部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等,对扭转大西北生态恶化的趋势,重建秀美山川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中国西部的生态建设,不仅要偿还祖先的生态欠帐,而且要重建森林、草原、湿地和荒漠等各类生态系统。这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使命,需要几代、十几代甚至更长时间不懈的努力。

  2001年5月29日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阅读:2189次  【 复制 】 【 打印